神奇的睡眠周期
睡眠存在一个生物节律,即大约在90分钟的时间内经历一个约有5个不同阶段的周期。第1阶段(入睡期)是睡眠的开始,约占整个睡眠时间的5%~10%。此时会感到昏昏欲睡,很容易入睡也很容易醒,眼睛、肌肉活动都很慢;第2阶段(浅睡期)开始正式睡眠,约占整个睡眠时间的45~55%。此时大脑活动变慢,眼动停止,呼吸平缓,体温降低;第3阶段(熟睡期)和第4阶段(深睡期)均属于深度睡眠阶段,约占整个睡眠时间的15~25%,此时不易被叫醒,如果被叫醒,往往在一段时间内站立不稳、东倒西歪。以上4个阶段均不出现眼球快速跳动现象,统称为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第5阶段(快速动眼期)很容易被惊醒,通常伴有翻身动作,眼球会呈现快速跳动的现象,似乎又进入第1阶段的睡眠,但实际上进入了快速眼动睡眠(REM)期,约占整个睡眠时间的20%~25%[1]。我们通常会在整夜睡眠中经历4~6个连续的睡眠周期。假如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自然睡眠,我们通常会在90分钟的倍数时间后醒来,例如4个半小时、6小时、7个半小时等[2]。
在一个睡眠周期中,深度睡眠阶段很重要,进入深度睡眠后,人的心率、血压和呼吸均达到一天内的最低点,白天储存在器官里的血流开始流向肌肉,滋养和修复他们。睡眠质量好就是说大脑比较容易进入深度睡眠阶段,且在此阶段时间较长[3]。通过估算睡眠效率,可以及时了解您的睡眠状况和睡眠时间。所谓睡眠效率是指一夜之内总睡眠时间除以在床总时间所得的百分比,睡眠效率越高,说明您睡得越好。成年人健康睡眠效率约为80%或更高;60岁以上老年人睡眠效率较低,大约为70%,因为他们更易在夜间醒来。
睡眠到底有什么好处
研究[4-5]表明,睡眠是身体修复与维护认知功能的需要,有助于消除身体疲劳,恢复精力,改善记忆力,提高思考和决策能力,同时也有助于舒缓压力[4-5]。一般而言,合理的睡眠应该是每晚7~9小时,恰好是由入睡到睡醒需要的有规律的睡眠时间,这样的睡眠才能保证质量。成年人入睡后,脑垂体加速分泌生长激素,加快细胞新陈代谢,从而使体力得以恢复,储存体能。皮质醇作为一种应激激素,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焦躁情绪,分散压力,对守护健康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证实,与经常熬夜者相比,早睡早起者唾液中的皮质醇水平更低,其精神压力更小[6]。
睡眠不足的影响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电灯、网络的出现让人们可以做到整夜不睡觉而进行工作或休闲娱乐。睡眠不足已成为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据统计,约5~7千万美国人受到慢性睡眠障碍的折磨,且20%的严重车祸因睡眠不足所致[7]。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睡醒后昏昏沉沉、不够清醒的一种状态。如果你休息充分,这种状态会很快消失;如果没有休息好,它可能会持续很久,让你感到不愉快,甚至带来危险。很多人都体验过睡眠不足带来的后果,不仅使感觉及运动技能受到影响,同时思考、决策的能力也会急剧下降。若长期睡眠不足,很容易出现新陈代谢和内分泌方面的问题[8]。比如,睡眠不足会增加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9-10];加速认知能力退化,从而增加痴呆的发生风险[11]。因此,在我们睡眠时间普遍不足的今天,千万不要低估睡眠的价值,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替代你睡觉。
参考文献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leep#cite_note-Myers2003-19
[2] 佟雪. 神奇的90分钟睡眠周期[J]. 北方人, 2006, 9: 47-48.
[3] 高甜, 陈长香, 辜滟翔, 等. 社区老年人睡眠效率与健康状况的相关性[J]. 河北医药, 2014, 17: 2682-2683.
[4] Durmer JS, Dinges DF. Neuro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sleep deprivation[J]. Semin Neurol, 2005, 25(1): 117-129.
[5] Yarnell AM, Deuster P. Sleep as a strategy for optimizing performance[J]. J Spec Oper Med, 2016, 16(1): 81-85.
[6] Hakamata Y, Izawa S, Sato E, et al. Higher cortisol levels at diurnal trough predict greater attentional bias towards threat in healthy young adults[J]. J Affect Disord, 2013, 151(2): 775-779.
[7] Nunn CL, Samson DR, Krystal AD. Shining evolutionary light on human sleep and sleep disorders[J]. Evol Med Public Health, 2016, 2016(1): 227-243.
[8] Bollinger T, Bollinger A, Oster H, et al. Sleep, immunity, and circadian clocks: a mechanistic model[J]. Gerontology, 2010, 56(6): 574-580.
[9] Spiegel K, Knutson K, Leproult R, et al. Sleep loss: a novel risk factor for insulin resistance and type 2 diabetes[J]. J Appl Physiol, 2005, 99: 2008-2019.
[10] Tobaldini E, Costantino G, Solbiati M, et al. Sleep, sleep deprivation,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J]. Neurosci Biobehav Rev, 2017, 74(Pt B): 321-329.
[11] Miller MA. The role of sleep and sleep disorders in the development,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J]. Front Neurol, 2015, 6: 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