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物质也称无机盐,是构成机体组织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必需的各种元素的总称。人体含矿物元素60多种,根据其在体内含量不同,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前者含量占人体总重量的0.01%以上,如、钙、磷、钾、钠、镁等;后者占人体总重量的0.01%以下,如铁、锌、铜、硒、钼、锰、铬等[1]。无论是常量元素还是微量元素,其含量占人体比重都不大,却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钙、铁、镁、锌这四种与我们健康密切相关的矿物元素吧!

钙:固齿健骨之元帅

钙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矿物元素。人体中每个细胞的活动,都受钙的制约。钙之所以称为“固齿健骨之元帅”,原因在于体内约99%的钙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2]。若胎儿或儿童体内缺钙会导致生长发育迟缓、骨质和牙齿质量差等,成年人缺钙易造成失眠、骨质增生等,老年人缺钙易引发骨质疏松症等[3]。此外,钙还参与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包括维持肌肉与神经的正常活动、促进酶的活性、参与凝血过程等[3]

 

钙缺乏除与骨健康相关外,还可能与糖尿病、心血管病等疾病相关[4-6]。同时钙摄入过量也会带来负面影响,例如血钙浓度过高,使钙沉积在内脏或组织,若在心脏瓣膜上沉积将会影响心脏功能,在血管壁沉积将加重血管硬化等[7]。《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推荐18~49岁成人钙的摄入量为800 mg/d,50岁以上推荐摄入量为1 000 mg/d[8]。若钙摄入量不足,可选用牛奶或奶制品、大豆及其制品(豆腐、豆腐干)、水产类(贝类、鱼类)、蛋类、高钙低草酸蔬菜、黑木耳、芝麻等天然含钙高的食物。

 

铁: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重要元素

铁为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体内氧的运输和组织呼吸过程。铁缺乏是导致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长期缺铁可能对神经发育和行为产生不利影响。人体对铁的生理需求量随性别、年龄、生理周期变化而不同。《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推荐18岁以上男性铁摄入量为12 mg/d,18~49岁女性推荐铁摄入量为20 mg/d,50岁以上女性推荐铁摄入量为12 mg/d[8]。若铁摄入量不足,可选用动物肝脏、全血、肉类、黑木耳、鱼类、豆类、菠菜等含铁高的食物[9]

 

镁:酶促反应辅因子

 镁被认为是300多种酶促反应的辅因子,参与能量代谢以及蛋白质、核酸的合成,且在调节肌肉收缩、血压、血糖代谢等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10]。膳食中的氨基酸乳糖能促进镁的吸收;过多的磷酸、草酸和膳食纤维可抑制镁的吸收。研究发现,镁摄入不足可能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胃肠道疾病、肝硬化等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11]。《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推荐18~64岁成人镁摄入量为330 mg/d[8]。若镁摄入量不足,可选用绿叶蔬菜、小米、燕麦、大麦、小麦、豆类、肉类、动物内脏等含镁高的食物[12]

 

锌:维持细胞活性的微量营养素

作为一种微量营养素,锌在维持细胞生长、分化、存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3]。作为人体生长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锌对哺乳动物的生长发育必不可少。据统计,发展中国家约有20亿人锌摄入不足[13]。常见的缺锌症状有味觉障碍、偏食、厌食或异食;生长发育不良;免疫功能减退;性发育或功能障碍;认知能力差等[14]。《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推荐18~65岁成人锌摄入量为男12.5 mg/d,女7.5 mg/d [8]。若锌摄入量不足,可选用鲜牡蛎、鲜虾、牛肉、羊肉、牛羊肝、蛋黄等含锌高的食物[15]

 

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人体内每种矿物元素都有其特殊的生理功能,尽管它们在人体内含量极少,但它们对维持人体中的一些决定性的新陈代谢却是十分必要的。一旦长期缺少某种元素,人体就会出现疾病。而人体内矿物元素的补充主要依靠食物,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日常饮食中注意科学配餐,实现多样化饮食,以利于维持矿物元素在体内的平衡,从而维护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     孟惠平, 李冬莉, 杨延哲. 钙与人体健康[J].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10, 27(5): 65-67.

[3]     姚莉, 段玉峰. 钙在人体中的平衡与健康[J].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2004, 11(3): 6-11.

[4]     Burckhardt P. Calcium revisited: part I[J]. Bonekey Rep, 2013, 2: 433.

[5]     Ellulu MS, Patimah I, Khaza'ai H, et al.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review of initiators and protective factors[J]. Inflammopharmacology, 2016, 24(1): 1-10.

[6]     Wongdee K, Krishnamra N, Charoenphandhu N. Derangement of calcium metabolism in diabetes mellitus: negative outcome from the synergy between impaired bone turnover and intestinal calcium absorption[J]. J Physiol Sci, 2017, 67(1): 71-81.

[7]     孟惠平, 李冬莉, 杨延哲. 钙与人体健康[J].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10, 27(5): 65-67.

[8]     程义勇.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 修订版简介)[J]. 营养学报, 2014, 36(4): 313-317.

[9]     陈爱梅. 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的食物来源及供给量[J]. 山东食品科技, 2004, 6(11): 20.

[10]   Gröber U, Schmidt J, Kisters K, et al. Magnesium in prevention and therapy[J]. Nutrients, 2015, 7(9): 8199-8226.

[11]   Blaszczyk U, Duda-Chodak A. Magnesium: its role in nutrition and carcinogenesis[J]. Rocz Panstw Zakl Hig, 2013, 64(3): 165-171.

[12]   镁的需要量和食物来源[J].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2000, 7(7): 62.

[13]   Hojyo S, Fukada T. Roles of zinc signaling in the immune aystem[J]. J Immunol Res, 2016, 2016: 6762343.

[14]   Prasad AS. Clinical, endocrin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effects of zinc deficiency[J]. Clin Endocrinol Metab, 1985, 14(3): 567-589.

[15]   陈茂勋, 施桂芳. 微量元素缺乏性贫血的营养治疗[J].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04, 21(1): 63.

 

作者简介:戴陵江教授,江南大学教授,就职于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任《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常务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