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减压了吗?

李传昶

心血管内科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生导师,现任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老年心内科主任,卫生部首批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导师

我们经常讲“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压力就是动力”,就像发动机一样,当气缸内产生气体,气体的压力使得发动机做功,从而产生动力。许多人都是先承受了压力、扛过了压力才走向成功的,因此,没有压力哪来的动力,这就是“压力效应”。从这个方面来说压力本来是件好事。但是最近却频频听新闻报道,某某青年由于压力过大在办公司熬夜加班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死亡,年仅X岁?某某因为最近过度加班身体被累垮?原因竟然都是平时比较焦虑,压力过大[1-3]

Happy kid

长期压力过大的危害

    如果压力过大,会给心理和生理带来负面影响。比如,在高强度压力下,我们的肾上腺释放出应激荷尔蒙可的松和肾上腺素,心跳、呼吸加速,这有助于应付遇到的各种难题。但我们不能长期处在这种状态,从生理构造角度看,人体只能短时间保持这种应激状态,身体长期释放大量可的松和肾上腺素是不健康的,会影响记忆力、注意力和活动表现。2013中国生命小康指数调查显示,“累”时代下,八成(82.2%)人已处于或正接近“过劳”状态;近七成(66.8%)人表示自己身体有各种各样的“毛病”或是正处于“亚健康”状态;78.6%的人在近一年来碰到或听说过有年轻亲朋、同事或同行得了不治之症或猝死[4]

 

慢性压力可引发心血管疾病

    研究表明,长期的生活压力、情感压力、工作负荷过大、工作不稳定都可能增加心理压力,久而久之导致严重的慢性心理疾病,如抑郁症,此外,慢性压力可能也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有关[5-7]。最近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了大脑内与情感和压力活动相关的关键部位——杏仁核,这是第一个将脑区活性与随后的心血管疾病相联系的研究,杏仁核活性可以独立地预测心血管事件[8]。杏仁核活性部分被包括增加的骨髓活性和动脉炎症在内的通路所介导,这些发现为人类情感压力可以导致心血管疾病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缓解压力,减轻心血管负担

    我们每天都会面临各种各样不同程度的压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压力,健康地生活呢?一杯水的重量拿一会儿我们不觉得有什么,但是拿久了也会累。所以当我们说压力是件好事的时候,是因为它是适度的。适度的压力可以让我们远离懒散、变得上进、促使我们更好的工作、学习、生活。因此,如果忙碌时适当歇歇,减轻身体压力,避免心理压力。面对生活和工作压力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做好规划,让工作和生活变得有条不紊。生活中多接触一些、多想一些乐观的人和事,多看一些生活小段子,开心的笑一笑。如果压力过大不能自己排遣,最好找人诉说一下。

    如果已经形成心理压力,比如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最好寻求心理医生帮助,或者药物治疗,否则严重了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1]     加班、熬夜与梦想——起底IT从业者的生活状态. http://www.zj.xinhuanet.com/newscenter/science/2015-04/10/c_1114927913.htm.

[2]     奥美24岁员工猝死上班族当心“压力成瘾”. http://eladies.sina.com.cn/qg/2013/0516/08351223628.shtml.

[3]     34岁副总编突发脑溢血去世过劳加班加速寿命. http://xian.qq.com/a/20160630/013536.htm.

[4]     2013中国生命小康指数报告. http://news.hexun.com/2013-03-31/152688299.html.

[5]     Bot I, Kuiper J. Stressed brain, stressed heart?[J]. Lancet, 2017, 389(10071): 770-771.

[6]     Nabi, H, Kivimaki, M, Batty, GD et al. Increase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mong individuals reporting adverse impact of stress on their health: the Whitehall II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Eur Heart J, 2013, 34(34): 2697-2705.

[7]     Rosengren, A, Hawken, S, Ounpuu, S et al. Association of psychosocial risk factors with risk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11 119 cases and 13 648 controls from 52 countries (the INTERHEART study): case-control study[J]. Lancet, 2004, 364: 953-962.

[8]     Tawakol A, Ishai A, Takx R A P, et al. Relation between resting amygdalar activity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a longitudinal and cohort study[J]. Lancet, 2017, 389(10071): 834-845.

 

作者简介:李传昶,心血管内科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生导师,现任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老年心内科主任,卫生部首批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导师。

You are about to visit a Philips global content page

Continue

最好通过最新版的 Microsoft Edge、Google Chrome 或 Firefox 查看我们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