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9日,天涯副主编金波猝死,年仅34岁;2016年10月5日,春雨医生创始人兼CEO张锐因突发心肌梗塞不幸去世,年仅44岁。

《2014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数据》显示,估计全国有心血管病患者2.9亿,其中高血压患者2.7亿,脑卒中患者至少700万,心肌梗死患者250万,心力衰竭患者450万,肺源性心脏病患者500万,风湿性心脏病患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患者200万,每5个成人中就有1名患心血管病[1]。目前,我国心血管病发生率仍呈上升趋势,年轻群体的治疗形势不容乐观,过早死亡情况严重。

什么是猝死?

猝死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因各种不良生活习惯对心血管造成长期损害的结果。本来好端端的,怎么说没就没了……这是很多人对猝死的直观印象。事实也的确如此。

关于猝死的诱因,很大一部分是心源性的,也就是说突然的心脏停跳导致生命流逝;也有长时间伏案打游戏或坐长途车的人,猛一起身因下肢静脉血栓导致肺梗死、肺栓塞而猝死。总之不论哪种猝死,都是名副其实的猝不及防。

年轻人面临怎样的猝死危害?

         在很多人看来,严重的心脏病比较青睐于老年人。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年轻人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日趋常态化,很早就被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盯上,由此引发的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发生也日趋年轻化。有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可始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加重[2]。长期吸烟、缺乏体力活动、睡眠不足等不良生活方式及焦虑、抑郁等精神因素是导致年轻人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3-4]。年轻人的年龄、身体状况以及心脏本身结构的特殊性,使得年轻人心肌梗死的症状、预测疾病的可能病程和结局(预后)与老年人不一样。年轻人突发心肌梗死时,可能不会出现明显的胸部疼痛、恶心、呕吐、大汗、烦躁不安等症状[5],所以常容易被忽视。

猝死前的蛛丝马迹

猝死者病发前数天乃至数月可出现胸闷、气促、疲惫、心悸、肩膀疼等不典型症状,有的人活动剧烈时会伴有心慌、气短。另外,“胸痛”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表征。这种痛往往“闷闷的”,且一般发生在胸骨后方,整个边界不是很明确,跟手掌面积差不多或者根本说不清到底哪里痛。若出现“针扎般”的刺痛或者是“按着才痛”,则提示跟心脏关系不大[6]

遇到猝死不慌张,急救方法记心间

猝死爆发后的急救弥足珍贵,只有不到 10 分钟的时间。抢救猝死患者,应立即对其心前区(左胸前乳头部位)进行有力的拳击,拳击的次数一般为 2 ~ 3 次,而后是心肺复苏(同时拨打 120 求救):将患者平卧(手臂伸直),施救者手掌叠放后,手掌跟部置于患者胸骨中点处垂直下压(100~120次/min),胸廓下压幅度大于 5 cm,但不超过6 cm。每按压 30 次,给予患者人工呼吸 2 次[7]。反复进行以上抢救动作,直至医务人员到来。

参考文献

[1]      隋辉, 陈伟伟, 王文.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要点介绍[J].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5, 23(7): 627-629.

[2]     于永慧, 陈瑶, 汪翼. 儿童期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研究[J]. 中华儿科杂志, 2005, 43(7): 547-550.

[3]     Herrington WLacey BSherliker P, et al. Epidemiology of atherosclerosis and the potential to reduce the global burden of atherothrombotic disease[J]. Circ Res, 2016, 118(4): 535-546.

[4]     Nahrendorf M, Swirski FK. Lifestyle effects on hematopoiesis and atherosclerosis[J]. Circ Res, 2015, 116(5): 884-894.

[5]     顾连和, 俞晓薇. 年轻人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分析(附10例报告)[J]. 临床荟萃, 1994, 2: 65-66.

[6]     刘海鹏. 年轻人猝死前5大细微征兆. http://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liuhaipengdr_4761391799.htm.

[7]     Highlights of the 201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Update for CPR and ECC. https://sim-document.dxycdn.com/2016/05/23/78998196.pdf?_upt=62feeaf41491802249.

 

作者简介:姜睿,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成人心脏外科中心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