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数字技术
重构中国医疗服务体系

文/何国伟
飞利浦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

第四次工业革命风起云涌,带来了变革,也带来了机遇。更重要的是,服务业得以利用更好的技术来应对21世纪的新型挑战,令世界更健康、更可持续地的发展。2017年,大连世界经济论坛的主题是“第四工业革命与全面增长”,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全球社会和经济的均衡发展。对健康医疗行业而言,普惠关护成为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和我们聊聊如何打破界限。

智连融合, 健康有道。医疗服务也应无界。

和我们聊聊如何打破界限。

中国面临的挑战

飞利浦刚刚发布了“2017未来健康指数”。这一指数的编制参考了来自全球19个国家3.3万名参与者所提供的数据,以及知名学术与非盈利性组织所提供的咨询建议,旨在研究当今世界健康医疗体系中尚未被满足的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中国市场的调查结果——“中国健康观”与全球结果基本一致,但也有一些地方特别值得关注,例如:在19个国家中,中国富有经验的专业医护人员的密度最低,平均每一万人口只拥有31.5位医护人员;手术护理对患者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导致贫困的比例达52.7%,而19个国家的平均值仅为11.2%。由此可见,中国社会的健康医疗系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看病难、看病贵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

由此可见,近几十年来,中国医疗服务体系背负的压力已到达其能承受的极限。由于不重视疾病预防和早期诊断,且缺少专业医护人员,这一局面一直得不到改善。这导致三甲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门可罗雀,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患者看个病往往要等上几个小时,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
 

改革不再适应实际需求的医疗服务体系已经成为国家的头等大事,中国政府为此设定了明确而宏大的目标:解决中国13亿人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应对办法

首先,中国政府的总体理念是从以“疾病”为中心,向注重健康生活方式和疾病预防为中心的“大健康”转型,目标是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医疗服务,重点关注健康管理和慢性疾病管理。“中国健康观”的调查结果也体现了公众与专业医护人员对这一转型方向的认同。调查显示,中国居民和医护人员均认识到了疾病预防在医疗服务中的重要性。62%中国民众认为医护人员应将时间和资源更多地投入到预防性保健服务中; 69%的医护人员认同此观点,并表示这符合国家的整体愿景。

改革的另一个重点通过推行分级诊疗制度,解决当前国家多级医疗服务体系分散化运作的问题,优化资源分配和利用。在分级诊疗制度中,不同程度、阶段的疾病应选择不同级别医院就医或获取医疗关护服务,以分流三甲医院的患者,减少病人等待时间。但最重要的是,各级医院都应该通过互联,实现资源、数据、资料等共享,提高效率并节约开支。

图:飞利浦2017 “中国健康观”调查显示:62%中国普通民众认为医护人员应将时间和资源更多地投入到预防性保健服务中,而68%的医护人员认同这一观点。

基础设施不堪重负,这促使中国政府不得不考虑使用技术来为当前超负荷运转的医疗服务体系减压。这一举措中的重要环节是鼓励使用大数据来推动精确诊疗和个性化医疗服务。中国拥有全球近五分之一的人口(18.47%)。庞大的患者基数、丰富的病例,使得中国拥有全世界最丰富医疗大数据。然而,由于中国医疗系统的各自为政,以及数据录入的不规范,可以被用于临床研究和未来疾病发展趋势预测的数据寥寥无几。这种局面严重阻碍了健康医疗行业的临床科研和技术创新,使得重点疾病的诊疗和管理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


举例来说,脑卒中(俗称“中风”)目前是中国致死率和致残率最高的疾病。其死亡率约为西方国家的4-5倍,而且每年大约有200万新增患者,年增长率高达8.7%。卒中突发时如果不能获得及时救治,将直接导致将直接导致患者死亡、残疾以及复发等后果,为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目前,在中国脑卒中发病后的救治做得还很不到位。卒中的救治对时间要求极高,只有在发病4.5-6个小时内实施静脉溶栓才能把握治愈机会,这一治疗方法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列入卒中治疗指南,然而溶栓率在中国依然很低。究其原因,并不是因为这一技术不成熟,而是在快速救治环节。 那么如何缩短急性卒中的救治时间呢?


卒中患者到达医院急诊室后,从检查到手术,需要经过放射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这是一个多学科协同作战的疾病。因此提高卒中的诊疗效果,需要医院统一协调。所以国家提出建设卒中中心,核心是两条:多学科协作和卒中网络建设。其中构建标准化的卒中中心数据库成为重要抓手,继续推进区域化卒中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工作。


然而,中国虽然拥有大量的卒中患者,但绝大多数的患者信息处于非结构化状态。脑卒中相关的数据分散在不同的科室和系统中,就像一座座信息孤岛,难以满足临床研究的需求,导致以循证为基础的脑卒中临床研究的开展十分困难。人工智能是大数据时代的必然产物,不但能够对大量的数据进行结构化,更可以提供数据洞察。上述痛点正是人工智能可以做出大幅改善的领域之一。目前,作为国家卫计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示范基地的上海长海医院正在与飞利浦合作,共同开发急性脑卒中专病数据库。


除了卒中外,中国政正在集中精力加快建设涵盖一系列疾病领域标准临床数据库,其目标是到2020年,中国人口健康信息建设将实现互联互通人口健康信息化网络体系,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基本覆盖全国人口信息动态更新。
 

中国政府还鼓励可穿戴设备等智能设备在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领域的发展和应用,连接家庭和医院,时刻监护患者的健康状况,实现健康信息不间断地传输和收集,从而提升院后管理水平,减少疾病复发,减少住院次数、采取更迅速有效的应急措施,以避免病情恶化或出现不利后果,例如中风或跌倒。

 

由于各级医院在医疗资源的配备和使用方面存在不平衡,因此建立一体化医疗健康网络的呼声日益高涨。一体化网络建成之后,无论是大医院还是小医院,都必须分享各自的资源和专长,以节约资金。数字技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发挥关键作用,建设云端区域影像中心,帮助基层医院实现准确诊断,以及连接不同级别的医院进行数据共享、远程咨询和双向转诊。

接受改变,拥抱改革

“中国健康观”显示,92%的专业医护人员认为必须整合国内的医疗服务体系。与此同时,广大民众的健康意识也日益加强,对于利用互联关护技术跟踪自己的健康状况的接受度超过半数。67%的调查者表示,他们在过去一年中曾使用互联关护技术来跟踪健康指标。此外,在这些使用者中, 84%的人表示,他们在过去一年中曾通过互联关护技术与医护人员共享健康信息。


人们愿意使用互联关护技术,这一点至关重要,将有利于推动在覆盖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家庭护理的“健康关护全程”为提供更优质的健康医疗方案。

结论:医疗健康服务的数字化转型

全球每年的医疗开支高达7.5万亿美元,无论从提高看病效率,还是从利用新机遇改善疗效而言,数字化转型均能为行业带来巨大潜力。通过医院和家庭的互联,到实时高效地监测患者健康状况,多种多样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正在促使现有医疗体系加快向价值型医疗体系转型。

 

通过转型,我们可以在疾病预防和家庭护理方面创造尤为巨大的收益。从“住院”治疗为主转变为“门诊”和家庭护理,不仅将扩大医疗服务所能覆盖的地域和人口范围,还将转变现有的医疗服务模式,使更多的资源得以释放。

 

不可否认,要实现转型,我们还需在全球范围内消除现有的某些结构性障碍和文化障碍,包括改变报销模式、财务激励和法律法规,甚至要解决一些基本的信任问题,但是中国政府已展现出拥抱变革的巨大决心。而且,大量的活动已经证实,更广泛地使用智能、互联的技术将使更多的人看得起病、看得到病,且拥有更健康的生活。

联系信息

* 此字段为必填

*
*
*
*
*
*
*
*
*
*
*
*

You are about to visit a Philips global content page

Continue

You are about to visit a Philips global content page

Continue

最好通过最新版的 Microsoft Edge、Google Chrome 或 Firefox 查看我们的网站。